太倉市交通運輸局太倉市縣道公路網規劃(2016-2020)環境影響評價二次公示
《太倉市縣道公路網規劃(2016-2020)環境影響報告書》已由南京博環環保有限公司編制完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國家環保總局《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現將該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的有關信息予以公示如下(見《環境影響評價公示信息》)。相關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如需要了解有關該規劃及其環境影響評價的更多信息,或對該規劃及環境評價有任何意見和建議,請以信函、傳真或電子郵件的形式,向規劃編制單位或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單位南京博環環保有限公司反映。
公示日期:2018年1月5日-2018年1月18日
規劃編制單位名稱和聯系方式
建設單位:太倉市交通運輸局
聯系人:沈維
聯系方式:13913771818
評價單位名稱和聯系方式
環評單位:南京博環環保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工
聯系電話:025-83179600-810
傳真:025-83179603
E-mail:524922842@qq.com
環境影響評價公示信息
一、太倉市縣道公路網規劃的基本信息
本次共規劃縣道線路11條,規劃總里程206.049公里,重復路段12.204公里,城鎮段里程7.912公里,實際里程185.933公里。根據布局方案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老縣道保持不變,總里程81.056公里,重復路段7.389公里,城鎮段里程5.646公里,實際里程68.021公里。
第二類:老縣道局部調整,總里程75.720公里,重復路段3.762公里,城鎮段里程,2.266公里,實際里程69.692公里。
第三類:新增縣道,總里程49.273公里,重復路段1.053公里,城鎮段里程0公里,實際里程48.220公里。
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總體結論
(1)社會環境影響分析
公路網的規劃實施將形成社會綜合效益,但是應充分關注土地資源的占用影響。
公路網將連接全市內各重要節點,促進沿線各產業的興起和資源的開發利用,為社會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改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條件,促進城鎮化發展。改變沿線土地、土地附著物的功能。
公路網的建設改變了沿線土地、建筑物、土地附著物和構筑物、基礎設施以及居民社區的功能,從而使某些居民的利益受損。
總體上,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地區間各種科技、文化和體育交流將日益頻繁,居民就醫就學等更加方便,人民的精神生活將得到改善。太倉市縣道公路網布局將使全市大多數地區和人民能夠享受高效、安全、快捷的公路運輸服務。縣道公路網的實施對太倉市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太倉市縣道公路網的實施可增強旅游資源的可達性、易入性和新開發旅游景點的可能性,對于太倉市旅游資源開發有有利作用
文物古跡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具有不可再生性,縣道公路建設對文物的破壞影響是不可逆的,因此公路布線應盡量避免穿過文物密集區,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2)環境空氣影響分析
太倉市縣道公路網規劃實施將車流量升高,車輛的大氣污染源是懸浮顆粒物和大量的機動車尾氣,導致區域CO、NOX、碳氫化合物的總量增高,共同作用造成空氣污染。考慮到綜合影響作用,縣道公路網車輛污染物排放對鄉村的污染影響較小,主要是影響城市大氣環境的疊加影響。城市空氣質量好壞還與氣象條件的關系十分密切。風、降水、大氣穩定度、濕度和溫度等氣象條件直接影響空氣質量的好壞,使空氣污染指數會有很大的差別。
(3)水環境影響分析
本次規劃縣道公路網實施階段的施工期水污染源包括跨河濱水路段施工造成的水體渾濁及對地下水的阻隔、施工場地機械沖洗廢水、砂石料沖洗廢水、施工場地地表徑流水以及施工營地生活污水。目前公路跨河橋梁基礎施工常采用圍堰法或鋼護筒法,施工作業均與外界水體隔離,對水環境的影響僅發生在圍堰形成或護筒施打過程中,影響范圍約為施工點下游100m,且影響時間僅限于施工作業過程;施工場地的機械沖洗廢水、砂石料沖洗廢水、施工場地地表徑流水通過在施工場地設置截水溝、隔油池、沉淀池處理后回用于施工生產和灑水防塵,可以實現零排放;本次規劃路網施工期施工營地生活污水,根據施工營地所處位置特點,采取排入市政污水管網和化糞池處理后還田措施處理。
本次規劃公路網實施階段的運營期水污染源包括路面徑流以及環境風險事故徑流。當擬建雨水排放口位于Ⅲ類以下水體時,路面徑流排入不會改變水體的現狀水質類別和影響其現有使用功能;當擬建雨水排放口位于Ⅱ類以上水體時,在規劃設計期應提出替代方案進行避讓,不能避讓的應設置橋面徑流收集系統,避免路面徑流直接進入敏感水體。
綜上所述,在規劃設計期合理選線、避讓敏感水體,在施工和運營期采取合理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的前提下,可以將本次規劃實施對水環境的影響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不會改變相關水體的水質類別和現狀使用功能。因此,本次規劃對水環境的影響較小。
(4)聲環境影響分析
①根據已經實施項目的運營期噪聲情況,完善對公路沿線已有和新增環境敏感點所采取的綠化或其它防噪措施,定期維護隔聲設施,減緩噪聲污染對沿線居民的影響;
②合理進行道路兩側建筑規劃,確定縣道公路兩側最小防護距離。評價建議規劃未建成區距公路中心線兩側200m以內范圍不宜新建學校、醫院和敬老院等敏感建筑物及居民點(按2類功能區夜間限值標準(即50dB(A))控制);居民區也按照此防護距離要求進行,或采取一定的噪聲防護措施,以滿足2類區標準。
建議將來進行居住用地規劃中,充分考慮縣道公路交通噪聲影響,對擬建縣道公路側臨路第一排建筑的功能就行適當調整,按評價提出的防護距離進行遠期規劃的實施,避免造成二次干擾。
③加強交通管理,禁止噪聲過大的舊車上路。
④根據噪聲預測結果,縣道公路沿線涉及的部分村莊營運遠期噪聲超標,屆時應根據車流量的遞增,經實地監測后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治理費用由公路營運者承擔。
(5)生態環境影響
太倉市縣道公路網規劃的生態環境影響主要體現在規劃實施對農業生態的占用、城市化進程加快造成原有的生態系統向城市生態系統轉變,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
規劃區內農業用地主要是耕地,占用的基本農田通過“占一補一”方式分別在各自境內補劃相同面積的基本農田進行補償。在施工過程中應盡量減少耕地占用,防止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盡量避免施工時取土臨時占用農田。
根據識別,本次規劃涉及的生態敏感目標共5處,西廬園森林公園、太倉金倉湖省級濕地公園、七浦塘(太倉市)清水通道維護區、楊林塘(太倉市)清水通道維護區、瀏河(太倉市)清水通道維護區。上述生態紅線保護區區域在規劃設計階段原則上應避免穿越,嚴禁穿越生態紅線保護區域一級管控區,若確實難以避讓生態紅線保護區域二級管控區,應嚴格執行《江蘇省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中各類型生態紅線保護區域的保護措施,確保項目建設符合《江蘇省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的保護要求。采取上述措施后,對太倉市生態紅線保護區域的影響較小。
(6)固體廢物影響分析
本規劃實施產生的固體廢物若不及時妥善處理,會影響景觀,污染空氣,傳播疾病,危害人體健康。若固體廢物隨意處置,還將對周邊水體有污染影響,當漂浮在水面的垃圾聚集于岸邊,不僅嚴重影響環境美觀,惡化水質,并且對水生生物有污染影響。
本規劃施工期產生的建筑垃圾采取運送至城市建筑垃圾消納場集中處理、廢棄土石方棄于棄土場、施工生活垃圾采取環衛部門統一拖運處理后,施工期固體廢物的排放量為零,對環境的影響較小。
營運期產生的生活垃圾統一收集,收集后的垃圾由環衛部門運至垃圾處理場處理。在落實上述處置措施情況下,規劃建設產生固廢不會造成周圍環境污染。
(7)環境風險分析
本次規劃縣道公路網在實施階段的環境風險主要為道路危險品運輸事故風險。
道路危險品運輸事故風險主要是由于運輸化學危險品的車輛發生交通事故造成裝載的危險品泄漏,從而污染周圍環境。道路危險品運輸事故風險的污染影響因化學品的不同相態以及發生事故路段特點的不同而不同,主要包括液態化學品泄漏在跨越敏感水體的橋梁路段對漁業水域和水源保護區的影響、液態化學品泄漏在一般陸域路段對農田生態系統的影響、氣態化學品泄漏在居民區附近對人群健康的影響。針對道路危險品運輸事故風險影響隨機性、多樣性的特點,需要綜合運用運輸管理、工程措施、應急預案等多方面的手段來進行防范。
綜上所述,在綜合采取運輸管理、工程措施、應急預案等多方面措施的情況下,可以將本次規劃在實施階段的環境風險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2、規劃協調性分析
(1)與《蘇州市交通運輸“十三五”發展規劃》規劃相符性分析
根據《蘇州市交通運輸“十三五”發展規劃》,十三五期間,蘇州市在公路方面將建成“一縱三橫一環五射三聯”高速公路網,蘇州公路以“路網節點15分鐘上國省道,鄉鎮15分鐘上高速,縣市(區)、核心港區1小時直達,過境交通不超過1小時”為目標,建成“一縱三橫一環五射三聯”高速公路網絡,普通國省干線公路基本實現一級化,路網連接公路節點全覆蓋,農村公路全部達標,公路網絡與其他綜合運輸方式間實現無縫銜接。
縣道公路網是農村公路的主骨架,作為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上承國省干線、下接鄉村公路”的交通功能和策應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開發功能,對整個市域經濟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太倉市縣道公路網的建設,將進一步完善太倉市交通運輸體系,將太倉市縣道、省道、國道等體系有機聯系起來,加快建成蘇州市“一縱三橫一環五射三聯”高速公路網,
因此,太倉市縣道公路網規劃符合《蘇州市交通運輸“十三五”發展規劃》的相關規劃要求。
(2)與《蘇州市縣道公路網規劃(2006-2010)》相符性分析
根據上一輪縣道網規劃,太倉市規劃縣道10條,里程共計213.3公里。經過“十二五”期間的重點建設,至2015年太倉市共有縣道8條,現狀比上一輪規劃少了X205和X304兩條縣道,實際里程146.3公里,占上輪規劃總里程的68.5%。
本次研究共規劃縣道線路11條,上輪規劃中現有五條老縣道維持不變:分別為X201、X202、X206、X301、X304。同時對X203、X205、X302、X303進行調整。
根據“省交通運輸廳關于印發全省縣道公路網線路命名與編號的通知(蘇交公(2017)3號)”等文件,規劃升級為省道的縣道里程不列入本次規劃的縣道實際里程中。太倉市升級為省道的縣道有兩條,一條是X204雙浮線全線升級為省道256,里程21.7公里。另外一條是X302岳鹿線(江南線至直璜線段落)共18.85公里升級為省道,其余段落維持縣道。
因此,太倉市縣道公路網規劃符合《蘇州市縣道公路網規劃(2006-2010)》的相關規劃要求。
(3)與《太倉市公路水路網規劃修編(2010-2030)》相符性分析
根據《太倉市公路水路網規劃修編(2010-2030)》內容,太倉市公路網規劃內容如下:①完善市域公路網絡布局,建成“七縱八橫九連接”的由高速公路、國省道和縣鄉道組成的多層次主干公路網。②完善太倉港的疏港公路體系。③規劃建立“六縱六橫”的市域“網格狀”快速通道系統,一方面實現過境及對外交通的快速化;另一方面加強市域各片區之間的快速聯系。④規劃沙溪、璜涇、瀏河三個鄉鎮的鎮區環路,加強了各鎮區內部道路與市域快速通道系統的聯系。⑤使太倉公路網與周邊城市路網有效銜接,太倉-上海接口7個;太倉-昆山接口6個;太倉-常熟接口8個。⑥對重要的公路互通節點進行規劃,規劃建設互通立交14個。
太倉市縣道公路網的功能為完善公路網結構,連通高速公路、國省道干線公路,為上層次公路提供必要的補充和發揮集散功能;作為縣域范圍內的農村公路主骨架,承擔縣級區域內農村地區主要的客貨運輸,連接縣城與縣內各個建制鎮以及主要商品生產和集散地、經濟開發區、交通樞紐、港區、旅游景點、物流園區等較大的交通發生吸引源的主要公路。
縣道公路網與干線公路網、農村公路網之間有機銜接、緊密配合,一起實現運輸快速化、行車舒適化、管理信息化、環境優美化的快速公路網絡;同時進一步強化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緊密合作和有機銜接,促進各種運輸方式優勢互補、協調發展,構筑完善的綜合運輸體系;主要承擔區域中短距離的客貨運輸。
綜上所述,太倉市縣道公路網規劃內容與《太倉市公路水路網規劃修編(2010-2030)》的內容相符。
(4)與《太倉市交通運輸“十三五”發展規劃》相符性分析
根據《太倉市交通運輸“十三五”發展規劃》內容,太倉市交通運輸“十三五”發展規劃內容如下:①完善提升公路網絡。②優先推進軌道交通建設。③繼續推進干線航道聯網暢通。
根據《太倉市交通運輸“十三五”發展規劃》的要求,地方一般公路,新建X351濱江大道(萬方路-鹿北路)、X351(濱江大道(蘇昆太高速-S339))、X203瀏雙路(吳塘河-昆山界)、X205璜溪線(G204-岳鹿路)、X251江南路(石頭塘-G346)、X301陸璜線(新港路-S339)等6個項目,推進X301陸璜線改線(岳鹿路-鹿北路)前期研究,合計里程約29.69公里。農村公路,結合太倉新一輪鎮村布局規劃調整,繼續提高農村地區出行條件,推進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工程,完成新建項目及單車道四級公路提檔升級約203公里,改造老橋約250座。本項目的建設將完善提升太倉市公路網絡結構,形成便捷、安全、高效、綠色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公路網絡更加完善,適應太倉全面建成蘇南現代化示范區樣本的發展需要,為推進“改革創新、以港強市、融入上海、民生共享、綠色發展”五大戰略提供交通支撐。
綜上所述,太倉市縣道公路網規劃內容與《太倉市交通運輸“十三五”發展規劃》的內容相符。
(1)根據規劃的布線規模和今后發展的方向,確定規劃期間的重點環境保護要求
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處理縣道公路建設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處理好縣道公路建設部門的發展規劃與太倉市其他相關部門的發展規劃的關系。
規劃決策階段制定環境保護的原則要求,按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的原則,制定環境保護目標。加強環保選線,嚴格保護線路經過地區的環境敏感區域,處理好與城市區域發展的關系。制定嚴格節約資源的政策,合理確定縣道公路建設占地指標,減少土地資源特別是基本農田的占用,對受到影響的具有重要價值的資源進行合理恢復和補償。加強縣道公路噪聲源、輔助設施服務區污染物的治理,探索有地方特色的污染治理方案,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履行環境影響評價、施工環境保護及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等法定職責,落實三同時制度。加強環境保護基礎工作,完善交通部門的環境保護規章制度和體系的建設。制定縣道公路建設和管理的事故應急機制,有效防范環境風險。
縣道公路網規劃要吸取過去的經驗和教訓,依據規劃合理性分析、協調性分析及環境影響評價所形成的基本結論,做到合理選線,建設單位應嚴格按照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復的項目環評報告書提出的環境工程實施。
(2)公路規劃關注和調整建議
①調整建議
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縣道公路選線階段線路避讓以減輕帶來的不利環境影響,緩解環境系統壓力。環境保護措施必須體現早期預防、防治結合等原則。
從環境保護角度,確定路線時要充分考慮生態敏感區、歷史文物保護區的限制因素,盡量減少搬遷,避免環境制約因素和減少可能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按照縣道公路的禁建區、限建區和可建區要求合理布置線路。
縣道公路禁建區:指法律上明文規定,要求不允許新建、擴建任何建設項目的區域,包括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際重要濕地、文物保護單位等。
縣道公路限建區:指法律上雖沒規定禁止建設,但是在此類地區大動土木可能會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這類區域包括自然保護區實驗區、重要生態功能區、中國重要濕地、耕地、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礦區等。
公路可建區:除了上述2類區域以外的其他區域。
本次評價的生態敏感目標包括太倉市生態紅線區域包括森林公園、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重要濕地、清水通道維護區、濕地公園等5個類型8個區域,總面積73.46平方公里,其中:一級管控區面積1.15平方公里,二級管控區面積72.31平方公里。
根據識別,本次規劃涉及的生態敏感目標共5處,西廬園森林公園、太倉金倉湖省級濕地公園、七浦塘(太倉市)清水通道維護區、楊林塘(太倉市)清水通道維護區、瀏河(太倉市)清水通道維護區。上述生態紅線保護區區域在規劃設計階段原則上應避免穿越,嚴禁穿越生態紅線保護區域一級管控區,若確實難以避讓生態紅線保護區域二級管控區,應嚴格執行《江蘇省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中各類型生態紅線保護區域的保護措施,確保項目建設符合《江蘇省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的保護要求。采取上述措施后,對太倉市生態紅線保護區域的影響較小。
②路線布局關注的問題
應對城鎮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合理預留交通通道,需要重新審視道路在城鎮發展中的作用,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預先控制縣道公路網規劃實施可能涉及的城鎮分布的空間結構和區域城鎮體系。縣道公路規劃網涉及的村鎮做好相應的調整規劃布局工作。一旦規劃確認,應按照有關控制距離要求,留出足夠的距離和走廊帶,便于今后的縣道公路規劃實施,減少搬遷和其他工作。
盡量繞避村落、學校以及其它環境敏感建筑物,進行多方案比選,避免大規模拆遷方案,減緩居民生產生活影響。
注意對文物古跡及其它旅游資源的保護;合理布局,降低對水利設施、礦產資源的影響。
(3)減緩影響的措施
①減緩生態環境影響的措施
本規劃實施可能涉及到的森林公園、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重要濕地、清水通道維護區、濕地公園等敏感目標,選線、選址階段應及早介入,明確其與保護區的關系,避繞一級管控區,盡量避讓二級管控區。如實在無法避讓二級管控區,可通過采取有效措施,施工階段合理安排施工工藝和施工組織,加強污染防治和監督管理,將交通建設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小。
在保護區規劃控制區外圍建設,盡量減少對動植物生境的占用,保護動物的棲息地,加強水土保持建設,減緩水土流失影響,加強對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
②減緩水環境影響措施
路線避開已經提出的水源保護區,考慮水利設施可能的影響,注意路線避開當地村鎮級別的水源保護區。完善排水系統,加強對排水設施的管理和養護。防止液體化學危險品或石油類事故污染對河流水域水質的影響。
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階段需要按照當地地表和地下水功能區劃,合理設置污水排放標準和執行處理措施,保證污水處理后能滿足相應的排水水體和農田灌溉的水質要求。污水排放去向在農灌區的建議執行《農田灌溉水質標準》;在可能接入城市排污管道的,執行接入城市下水道標準;在有水體環境功能要求的執行《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一級標準。
③減緩聲環境影響措施
線路盡量遠離居民點、學校等敏感保護目標,減輕交通噪聲對沿線居民生活的影響。執行相關聲環境標準。做好聲屏障等設施和沿線綠化隔離帶的建設,完善其它防噪措施,確保不對沿線敏感目標產生聲環境超標影響。
合理進行道路兩側建筑規劃。城市區域居住用地規劃充分考慮公路交通噪聲影響。規劃未建成區距公路中心線兩側200m以內范圍不宜新建學校、醫院和敬老院等敏感建筑物及居民點,或采取一定的噪聲防護措施。
④減緩環境空氣影響措施
優化城市交通系統以及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積極采用先進的車輛技術,單車污染物排放量符合有關規定;提高交通運輸一體化效率,推動替代燃料的發展。
⑤風險事故應急體系
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水環境污染突發事件發生的幾率及其造成的損害,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正常社會秩序。
(4)環境保護方案的保證體系
制定環保法規;實行項目審批制度的環保“一票否決”制;落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健全污染治理設施管理制度;嚴格落實各項環境制度;建立報告制度。
構建環境管理機構體系,負責公路網環境保護監督及事故應急處理,形成上下貫通的環境管理機構和網絡,對環境問題作出及時的反映和反饋。
實施信息公開,提高公眾環境意識,收集公眾對區域環境、企業環境的反饋意見,環境管理政策制定時重視公眾的意見和要求。
4、不確定性分析及應對策略
(1)規劃環評的不確定性分析
太倉市縣道公路網規劃環評是戰略層次上的評估,路線方案都是重要城市結點間的走廊帶,其評估對象本身有不確定性,相對于項目環評來說,評價對象與其環境影響之間的關系更為模糊,識別和評估較為復雜。
社會經濟系統發展變化受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未來狀態也是不確定的。影響預測和環境保護措施存在不確定性。
規劃環評內容包括與相關規劃的相容性分析,以及對區域土地利用、城鎮體系、環境質量影響分析等方面。規劃環評本身的動態性和長期性決定了規劃環評結論的不確定性,主要表現在:線位布局方案的不確定性;環境信息的不確定性;環境影響程度的不確定性;潛在的環境敏感區的不確定性。
(2)應對策略
有可能涉及到生態紅線區域的建設項目,在具體項目實施時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要盡早介入,路線布設階段就要提出避讓方案,或采取調整施工工藝和施工組織等措施。涉及到旅游景點的建設項目應注意加強景觀環境影響評價。進一步了解和明確有關資源和環境信息,核定和落實與路由關系的環境因素內容,咨詢和落實有關部門的資料,進一步確定路由的環境合理性。
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階段,如有路段涉及到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且保護區面積大無法避讓,環境評價中建議放棄該方案,如果路線尚有擺動的余地,環境評價中建議調整路線布設,對保護區進行避讓。
5、總結論
本次規劃在充分體現“科學優化、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構建“通暢、便利、高效、美觀”的縣道公路網絡體系,服務于太倉市集約發展,打造內聯外通的發展環境,促進太倉市城鄉一體化進程和經濟社會發展。
通過完善規劃階段的環境保護措施,太倉市域內的生態環境影響和環境污染能夠得到有效控制,交通運輸建設與環境敏感區的矛盾基本得以解決,與區域發展規劃相互促進,以達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
規劃實施在落實本評價提出的規劃優化調整方案和環境保護措施、建議后,規劃與區域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交通、環保、生態功能區等相關規劃相協調,規劃選線、
選址基本合理,規劃避開了重大的環境制約因素,對區域環境的影響在可接受范圍內,不改變太倉市原有的環境功能區劃,從環境保護角度上論證該規劃的實施可以接受。